关于煤炭筛分浮沉试验,现行的国标是GB/T 477-2008《煤炭筛分试验方法》和GB/T 478-2008《煤炭浮沉试验方法》。
这两个标准详细规定了试验的目的、设备、操作步骤、结果整理等全过程。以下是对这两个核心规范的重点内容解读和梳理。
一、煤炭筛分试验
煤炭筛分浮沉试验是研究煤炭粒度组成和密度组成最基本、最重要的方法。其根本目的是:
1.筛分试验:了解煤炭的粒度分布,即不同大小颗粒在煤炭中的含量。
2.浮沉试验:了解各粒度级别煤炭的密度分布,即不同密度物(如精煤、中煤、矸石)在煤炭中的含量。
二、煤炭筛分试验规范(GB/T 477-2008)
1.主要设备
•标准筛:孔径为100mm、50mm、25mm、13mm、6mm、3mm、0.5mm等不同尺寸的方孔筛。
•振筛机。
•台秤或电子天平:感量符合标准要求(如最大称量的0.1%)。
•干燥箱。
2.试验步骤要点
①采样与制样:按相关标准(如GB 475)采集有代表性的煤样,并缩分至试验所需的质量(通常根据最大粒度确定)。
②自然干燥:将煤样晾至空气干燥状态。
③过筛与称重:
从大到小依次使用标准筛进行筛分。
在振筛机上筛分足够时间(通常至少10分钟),以确保充分分离。
逐级称量每个筛子上和底层筛下的煤样质量,精确至0.1%。
④质量校验:各粒级产物的质量之和与试验前煤样总质量的差值,不得超过总质量的1%,否则试验应重做。
⑤数据记录与整理:计算各粒级产物的产率(占全样的百分比),并测定各粒级产物的灰分等质量指标。
3.结果表示
通常以筛分试验报告表的形式呈现,内容包括:
•各粒级(如>100mm,100-50mm,50-25mm,...,<0.5mm)的产率(%)。
•各粒级的质量指标(如灰分Ad%)。
•计算累计筛上物和累计筛下物的产率及灰分。
三、煤炭浮沉试验规范(GB/T 478-2008)
浮沉试验通常在筛分试验之后,对大于0.5mm的各粒级煤炭分别进行。
1.主要设备与试剂
•浮沉试验筒:圆柱形桶,容积一般不小于0.05m³。
•密度计:精度0.001 g/cm³。
•网底桶:用于捞取浮物,桶孔尺寸应小于煤样最小粒度。
•干燥箱。
•台秤:感量符合要求。
•氯化锌(ZnCl₂):常用重液配置试剂。也可使用其他无毒无害重液(如三溴甲烷、四氯化碳等,但ZnCl₂水溶液最经济常用)。
•配置一组密度液:通常包括1.30 g/cm³、1.40 g/cm³、1.50 g/cm³、1.60 g/cm³、1.70 g/cm³、1.80 g/cm³和2.00 g/cm³等级别。
2.试验步骤要点
①准备煤样:取筛分后的某一个粒级(如13-25mm)的空气干燥煤样。
②配置重液:用水和氯化锌配置接近所需密度的重液,并用密度计精确调整。
③浮沉过程:
将煤样小心放入盛有最低密度(如1.30 g/cm³)重液的浮沉筒中,用网底桶轻轻搅拌,使煤粒充分润湿和分散。
静止分层(通常1-2分钟)。
用网底桶捞出浮物,滤尽重液。
将沉物移入下一个更高密度(如1.40 g/cm³)的重液中,重复上述过程。
如此由低密度到高密度依次进行,直至所有密度级别完成。
④清洗与称重:
将各密度级产物(浮物和最终沉物)用热水冲洗干净,以去除附着的氯化锌。
放入干燥箱中烘干至恒重。
冷却至室温后,称量各密度级产物的质量。
⑤质量校验:浮沉前煤样质量与浮沉后各密度级产物质量之和的差值,不得超过浮沉前煤样质量的1.5%。
⑥化验分析:对各密度级产物(特别是-1.3,1.3-1.4,1.4-1.5,1.5-1.6,1.6-1.7,1.7-1.8,+1.8,有时还包括+2.0)进行灰分(Ad)测定。
3.结果表示
通常以浮沉试验综合报告表的形式呈现,内容包括:
•各密度级的产率(%)。
•各密度级的质量指标(灰分Ad%)。
•计算浮物累计产率和浮物累计灰分,这是绘制可选性曲线的基础。
•计算沉物累计产率和沉物累计灰分。
四、安全与注意事项
1.氯化锌安全:氯化锌具有腐蚀性,配置重液和清洗时应佩戴防护眼镜、手套等劳保用品。
2.通风:试验应在通风良好的地方进行,避免吸入化学粉尘或蒸汽。
3.设备安全:使用电动振筛机和干燥箱时,注意用电安全。
4.数据准确性:严格遵守称量精度、质量校验等规定,确保数据的可靠性。
煤炭筛分浮沉试验是一套标准化、系统化的科学方法。要严格遵循GB/T 477-2008和GB/T 478-2008的规定进行操作,确保每一步的规范性,才能获得准确可靠的数据,为煤炭的加工利用提供科学依据。在进行正式试验前,建议详细阅读国标原文,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、可比性和权威性。
鹤壁华诺煤检仪器专注于煤炭检测仪器设备制造。本文由鹤壁华诺煤检仪器整理编辑,仅供广大煤质化验工作者学习参考,欢迎转载。遇到任何疑问可以添加微信:13839220101我们会尽全力为您解决!